慢性痛症


慢性疼痛—--或稱長期痛症—--是一種持續的,非急性,有機會殘害到身體的痛。通常痛楚連續超過三個月可定性為慢性疼痛。如果它原先是由一個傷患引起的話,它的持續得比痛舊傷患的合理康復時間為長。它已經失去痛楚作為警告保護的作用,變成身體健康問題,影響身體適應能力。

問題成因是中樞神經系統的傷害感受線路異常敏感〔中樞感化〕。中樞感化發生在纖維肌痛,骨關節炎,一般的肌肉骨骼疾病的過度疼痛,頭痛,顳下頜關節疾病,牙科疼痛,神經性疼痛,手術後疼痛,慢性陰部疼痛,多發性化學敏感,和內臟疼痛超敏性疾病如過敏性腸綜合徵,膀胱過動症〔尿頻〕等。

傷害性疼痛

身體經常發出以下信號通知腦子它的當前狀態:

  • 本體感受: 身體各部分在空間定位的感覺。
  • 傷害感受: 組織損傷的感覺。

傷害感受是一個具適應力的保護性警報反應。它必須確保那些真正反映實際或潛在組織損傷的痛感信號才能啓動這個警報器。 要可靠地達成這任務,它利用本體感受的信號和從腦子往下傳送的抑制疼痛信號去調節它的傳遞。

例子:

  • 來自本體感受產生的調節: 當的手指被鐵鎚擊中,如果你摩擦它或揮動你的手掌,去增加本體感受的輸入,疼痛便會減低。
  • 來自抑制疼痛線路的調節: 如果你有意識地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不去想及痛苦,痛楚對你的影嚮自然會減少。

起因

腦袋側面

Brain: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Wikimedia Commons

慢性疼痛的成因是:

  1. 當原先損傷所產生的痛楚沒受到控制,越來越多傷害感受信號輸送到腦子,傷害感受線路變得非常有效率。
  2. 當損傷的部位功能末能完全恢復,如結了疤,神經被切斷,或者損傷仍未癒合,本體感受便不會恢復正常。在缺乏抑制下,傷害感受便會連綿不絕地產生。
  3. 心理壓力和後天學到的行為是導致演變成「慢性痛症」的重要因素。消極情緒和信念也使疼痛加重。

特點

慢性疼痛的特點是:

  1. 痛楚敏化、異常痛覺(對非痛苦的刺激的一種異常痛苦回應)—--例如衣物輕的壓皮膚也覺痛、惡熱、畏冷、畏光、聽覺過敏、氣味過敏,
  2. 伴有疼痛行為:面部痛苦表情、摩擦或觸摸患處、呻吟或嘆息、姿勢改變、步行緩慢、動作謹慎,
  3. 在日常活動的自我限制。

患者可能受到任何一類疼痛的折磨,如關節痛,肌肉痛,頭痛,頸痛,腰痛,肩膀痛,坐骨神經痛,纖維肌痛,脊椎手術失敗症候群等。他們也許體驗到食慾不振、消沉、憂慮、精疲力盡和睡眠障礙。他們受到疼痛而引起行為變化,發展逃避疼痛的策略。結果他們的健康惡化,並且社會孤立。

治療

慢性疼痛的治療要針對病症的多因素性質,去解決問題。

  1. 患者教育: 增進了解和應付疼痛的知識。
  2. 姿勢系統的感應器,即眼睛,内耳和上頸,在慢性疼痛的治療具有一個重要作用。這些感應器在正常運作時,提供了大量本體感覺和大腦抑制疼痛的訊號。它是構成訓練大腦及重寫大腦連結的基礎,達至緩解疼痛及使病人身心健康。如問題出自上頸: 上頸調整,眼睛: 視覺刺激,内耳: 音頻刺激。
  3. 改變對疼痛的主觀體驗: 放鬆、呼吸鍛煉,姿勢訓練和恢復日常活動。

預防

預防是醫治慢性疼痛的最好方法。為了防止慢性痛的形成:

  1. 在任何階段,應該檢查姿勢系統是否正常運作,
  2. 當疼痛降至可以忍受的程度時,病人應進行正常活動。

常見的疼痛包括慢性疼痛,都有一個共同的原因:就是平衡訊號錯亂,引起刺激性壓力,續而敏化疼痛。



往上頁符號
往下頁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