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鴻  脊骨神經科醫生    轉載自:資本壹週

Picture

文章影印jpg  

Picture

文章影印pdf  

上頸椎移位 多生骨剌


膝蓋、足踝背和脚底等關節位是長骨刺的常見部位,骨刺如尖刺般壓着肌肉組織,會觸發肌肉和關節痛楚。肌肉活動時,骨刺更有機會刺傷神經線,嚴重的會導致神經根炎。脊柱包圍著很多重要的神經組織,骨刺如長在脊柱關節,可引致長期神經痛和背痛,以及影響中央神經系統的運作。

很多人以為長者才會生骨刺,但事實上年輕人也會生骨刺。生骨刺是一種骨質增生的現象,緣於韌帶和肌腱受損所致。若要理解生骨刺的成因,就先要理解骨塊、韌帶和肌腱之間的結構。

廣東人愛吃鳳爪,當咬開爪皮,就會露出銀白色的軟組織,這些煙韌的東西就韌帶和肌腱,或者可稱之為骨膠原。肌肉帶紅色、這是跟血液供應有關,膠原蛋白帶白色,就是因為韌帶或肌腱得不到血液供應,所以一旦受損,康復期較長。

韌帶位於骨塊末端,作用是把骨塊繫在一起,具承托作用,骨塊之間就是關節。當肌肉收縮,便會拉近兩片骨塊末端的距離,韌帶的功能就是帶動兩片骨塊末端沿著關節活動。從身理構造來看,肌肉活動不會損害關節,不過,當關節四周的肌肉不能同步協調,或突然收縮,都會對關節構成異常的壓力,令關節退化。此外,關節腔内分泌潤滑液,增強關節的靈活性。隨著年齡增長,腔內潤滑液的分泌量會減少,所以長者的關節靈活性較差。

骨質增生的成因,跟韌帶或肌腱長期過度受壓力不無關係。請大家運用豐富的想像力:把韌帶或肌腱當作一條繩索,繫在骨塊之間。當繩索過度承受壓力,其纖維會被拉扯變緊,而受力的過程中,可能把韌帶內的一些微細纖維撕裂,其實已是受損的症狀。韌帶或肌腱受損,會啟動身體的自癒機能,骨塊的外圍會增長骨質,形成刺狀的多餘鈣質,就像地基的灌漿工程一樣,以加厚的方法來修補表面受損的骨質纖維。

骨質增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韌帶和骨塊交接位、或肌腱和骨塊之間的界面一旦受損,就會啟動鈣化程式。鈣化物日積月累逐層加厚便會形成尖刺,骨刺在未完全成形之前,對肌肉不會產生太大的痛楚,而且要達到某個體積才可從X光片中顯示出來。

醫生需要一段時間觀察,才能確定骨刺所在。治療的目的是找出成因,避免骨刺隨著年月日增生,情況惡化。姿勢不正常會令關節的苛負量增加,「低頭族」常玩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其實會令頸椎受壓,劇烈運動傷及韌帶和肌肉也會導致生骨刺的情況提早出現。

除此以外,上頸椎錯位也會促使骨質增生。所謂健康脊柱,其骨塊之間應有正常的距離,但上頸椎錯位會把整個脊柱走位,呈S形,令全身多個關節受壓,容易生骨刺,尤其是膝蓋、足踝背,所以矯正上頸椎錯位是預防骨質增生的方法之一。



往上頁符號